高度重视家庭建设,以家风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康学院以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与安康市创文办、文明办、文广局、方志办、妇联、安康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振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时代语境中,自觉聚焦地方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整理译注并公开出版优秀传统家训读物,积极宣介优秀传统家训,积极营造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先后公开出版《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师生先后整理译注、阐发了白河黄氏家训、汉阴沈氏家训、岚皋杜氏等十余家家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家训的“育贤”“育廉”“育专”“育传”“育研”等“五育”功能。相关事迹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并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中同步播出。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对上述整理译注家训的事迹作了转载,受到了网友、读者的热议和好评。
一、目标与思路
家训家规全面记录了历代先贤的治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为彰显传统家训的人文价值,发挥其在治家处世方面的教育引领作用,使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将中华民族庞大的家训家规资源整理译注阐发纳入大学文化建设范畴,有助于传播崇德向善、崇廉尚俭、崇学务实的家风正能量,有助于形成家训学习、家风宣传、家教养成的长效联动机制。通过师生一体、教研一体、课内外一体,融入大学育人的教学、科研、课外活动等环节,既能很好做好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相关工作,又能很好实现优秀传统家训的“育贤”“育廉”“育专”“育传”“育研”等“五育”功能,同时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安康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二、挖掘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人才培养“五育”功能的缘起、实施与过程
1.缘起于诠释汉阴沈氏家训
在带领师生共同参与研究诠释汉阴沈氏家训科研项目过程中,启发了我们打造挖掘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实现“五育”育人功能的工作思路。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发挥好家风对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的助推作用,2015年5月22日,中纪委通过网站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报送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传统家规、家训。同时,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在图文汇辑、音像展示的基础上加以理论阐发和专家释评,向全国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系统全面地讲析中国传统经典家规家训。安康市通过遴选论证,决定报送汉阴“沈氏家训”。专题制作任务由安康市、汉阴县市县两级纪检、宣传部门分工承担。但沈氏家训经历代各门各户传抄,错讹较多,标点断句混乱,不经审核,难以上传中纪委网站。
2015年6月上旬,受汉阴县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王涛及汉阴沈氏族人代表邀请,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同意承担汉阴“沈氏家训”文本整理工作。以中心主任戴承元教授为首席专家,中心组建了由杨运庚、杨明贵、叶根虎三位同志为骨干成员的工作团队。团队的工作任务包括家训原文的句读标示、字句释义、阙讹补正、典故溯源、文本全译、鉴赏评价及家训思想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等。团队成员以尊重历史、存真求实为工作原则,严格遵循古文献整理、译注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术专长,通过加班加点、全力钻研,最终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汉阴“沈氏家训”订立于一七八九年,共二十则,合计一千九百余字,译注后篇幅达万余字。汉阴宣传部门领导和汉阴沈氏族人一致认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学者译注详实准确,解读精审到位,为汉阴“沈氏家训”点化出了特点、亮点和新意,为汉阴“沈氏家训”的推介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汉阴“沈氏家训” 是我省首个受到中纪委高度关注的传统家规家训。7月1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刊发汉阴“沈氏家训”专栏,并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中同步首播。专栏以在“汉阴沈氏:勤俭承家风,清廉为镜鉴”为题,通过视频专题、家训摘编、家训解读、专家观点、采访札记和图文展示等方式,对汉阴“沈氏家训”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解读。栏目刊播后,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主要媒体第一时间纷纷转载,栏目内容受到网友、读者的热议和好评。
家训家谱家家有,人人都能得见,具有育人对象的广谱适应性、传承性和民族性。汉阴”沈氏家训”整理工作的圆满完成,彰显了高校在地方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导引作用,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对现实以及将来影响深刻,育人功能巨大。
2.拓展于校地合作
发挥安康学院地方文化高地功能,挖掘整理地方优秀传统家规家训,更多的学院师生参与其中,更多的环节侵入育人细节。
安康学院坚持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和转型发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4月,安康市创文办、文明办、文广局、方志办、妇联、安康日报社、安康学院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优秀传统家训家规征集活动的通知》。经过三个月的宣传动员、申报汇总和调查走访,最终遴选出12家家训家规,分别是:石泉冯氏家训,平利尧氏家训、汉阴沈氏家训、汉滨区牛蹄镇、紫阳双安杨氏家规、岚皋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旬阳仙河陈氏历代祖训、旬阳范氏家训、镇坪饶氏家训、白河黄氏家训、汉滨区袁氏族训、安康谢氏族规、平利詹氏家规。遴选出的家训家规全面记录了安康历代先贤的治家思想,是安康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为彰显安康传统家训的人文价值,发挥其在治家处世方面的教育引领作用,使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安康创文办决定对遴选出的优秀家训作系统注译,然后公开出版《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戴承元教授受邀组建团队,领衔承担注译工作。工作团队的任务包括:家训原文的句读标识、字句释义、阙讹补正、典故溯源、文本全译及安康传统家训文化价值的剖析阐发等。工作团队以尊重历史、存真求实为工作原则,严格遵循古文献整理、译注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高校学人的学术专长,通过历时半年的全力钻研、协作配合,最终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安康学院专家团队完成的家训注译详实准确,解读精审到位,为安康优秀传统家训的推介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于2017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以来,在安康社会各界引了起良好的社会反响。根据安康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十一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推进新民风建设中深入开展“立家规重家教正家风”活动的实施意见》(安纪发【2017】27号)文件精神,部分市县党政部门已将该书列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学习材料。
3.深化于教研一体
将优秀传统家规家训纳入教师课堂范文、学生课外作业、师生科研课题,形成教研一体利用传统家规家训的育人格局。
以出版《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为契机,组成了以我校文传学院教师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以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接受为出发点,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体例,编写用语、用例,注译译略。比如小学低年级版,将沈氏家训原文用“三字经”的形式概括总结,然后再解释拓展,小学高年级版则用《诗经》体的形式概括总结原文,再进行解析拓展。从而体现各学龄段的教材区别。这是高校教师一次字斟句酌的古汉语教研,也是对基础教育的具体深入研究,开启了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职合教研的模式。文传学院教师周海霞编写小学低年级版,她的儿子正上小学一年级,她每编写一则都先念给儿子听,儿子听懂了,有兴趣了,就算这一则编成功了。安康中学教师王治义每编写一则,都让自己带的高中生写感受,形成了学生感悟家训的热潮。在编写的过程中,文传学院教师编写的内容,让中小学老师审定用语、用例;中小学教师编写的内容,让文传学院的教师审定知识的准确性。各取所长,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创新的教研模式。
4.蔚然于师生共研
全校师生研学优秀家训家规,搜集家训家规并进行注释等,充分发掘师生本族或乡里优秀家训家规的育人功能,形成研习优良传统,培育家国情怀,升华文化自信的蔚然风气。
为满足全校师生读优秀传统家训家规,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搜集复制350余部家谱,开放家谱家训馆,购买了家谱大全光盘版。师生共同行动寻找自己的家谱,进行整理注释。教师李春平、杨运庚、陈爱平就各自对自家的家谱进行整理并开始续编家谱。安康学院营造的这种气氛,激发出来的是师生的寻根意识和文化自信。不仅如此,安康市不少居民还把自家珍藏的家谱送来学校,请我校专家解读。学院党委组织部还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释》作为领导干部读本给学校的处级以上干部每人配发一本,杨明贵向省社科规划办申报了家训研究项目,戴承元、杨明贵已在校内外讲解优秀传统家训10余场。
三、挖掘优秀传统家风家史家训资源,实现“五育”育人功能
1.育贤——家风家史家训介绍育贤德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更是我国当下各级各类教育所承担的根本任务。能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世道人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重人格塑造。重视光明伟岸人格的塑造,是包括安康优秀传统家训在内的中华传统家训在思想导向上的核心特点。历代先贤有一种共识:若不能成就光明伟岸的人格,就不能独立处世、自食其力、为国为民。《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收录的十二家家训,内容涵括崇祭扫、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俭持家、训儿女、和邻里、慎交友、守纲纪、廉保家、正志行、济穷难、戒赌博等,其教化目标在本质上均与人格塑造有关。这些内容涉及理想人格的四大展示区域:即伦常之道(爱国、敬祖、孝亲、悌长、择友),治家之道(教子要严、养女要训、择配要谨、持家要俭、长幼要辨、穷难要济、赌博要戒),修身之道(志节坚贞、德高操洁、志行光明、善于忍耐),涉务之道(敬畏法纪、待人以善、出仕要清、输粮要先)。就教化机制来看,安康优秀传统家训以传导敬祖重宗、进德修身、行孝践仁、睦亲齐家、戒奢崇俭等思想为主要教化内容,以培养品德高尚、爱国敬业、坚守节操、勤于生理、宽厚谦恭的家族后人为最终目标。重人格塑造、重家庭伦理、重子女教育、重公民义务,是安康优秀传统家训共同秉持的治家理念。在各家族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征程中,安康优秀传统家训作为各族后人共同遵守的家族法典,发挥了传承先祖精神、凝聚本族人心、促进家族和谐的作用,为安康培养出了一批品行卓越、业绩突出、心系桑梓的社会贤达,而家训家规中投射出的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创业精神也沉淀为安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就表述形式看,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既有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儒家先贤教导的汇编;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简明训示,文朴义丰,情理交融,既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容易为家族成员记诵和理解。安康传统优秀家训中蕴含的人格理念和教化方法,对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端正理念、改进方法,把培育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育廉——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廉育教育的第一粒扣子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作为我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内容。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家训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生动、感染力强的素材。挖掘、整理传统家训,汲取精华、借故生新,有利于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更能为治党治国提供有益借鉴。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于2017年9月开展“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王国良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全程参与活动,院长戴承元根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项规定,将党员学习理论与家训研究相结合,以“齐家”“家风”两个关键词为切入点,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家风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他通过例举《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中国古代家训典籍,强调每个家庭成员必须要具备心正、心孝、心善的品质,尤其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用“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的准则严格以身示范,以孝文化引领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带动社会风气、校风、学风的变化,积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育专——将传统家训纳入古代汉语教学辅助材料,提升古汉语学习成效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中,安康学院依托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已经开展了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转化为实践教学、文化育人资源的探索,成效良好。2016年3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小学助学系列丛书—“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编写工作。读本分小学低年级卷、小学高年级卷、初中卷、高中卷,各卷体例统一,由家训原文、注释、引文、导读及阅读链接共五部分组成。自2016年秋季开始,该读本已被纳入汉阴县中小学课堂,社会反响较好。白河县“黄氏家训”青少年读本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即将正式出版发行。为提高应用型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学生“能说会写”专业核心能力,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将安康境内优秀家训纳入地域传统经典文献的范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改造为《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献学》等课程的教学资源,设计并不知优秀传统家训阅读和研讨方面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基本功及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拓展其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只是视野;在课外专业实践环节,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优秀传统家训的挖掘搜集、整理阐发、传播宣介等工作,使学生在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拓展文化视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激发其在地方文化建设领域创新创业的热情。
4.育传——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文化为立国之根、民族之魂。文化崛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他要求,“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弘扬、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指明了路径。必须认识到,从地域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地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基石和历史支撑。2017年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将“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列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2017年3月,《中共安康市委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要求,要将开展新民风道德评议活动、新民风移风易俗活动、新民风文化传播活动、新民风文明创建活动等作为新民风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家庭、家风建设为载体,继承和弘扬安康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中蕴涵的进步治家之法、立身之道,是现实性和针对性强、道德引领作用突出的地域文化建设工程,既有助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也有助于将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粹融入新民风的培育、提炼和阐释之中,使新民风建设紧密对接乡土历史根脉和人文资源。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地域优秀人文遗产的价值被有效整合与阐发后,往往能生发出鼓舞群众脱贫斗志的精神效用。2016年以来,作为实施文化帮扶工程重要内容,安康学院从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选派专家,多次赴结对帮扶贫困县的党政事业机关、乡镇社区开展安康优秀传统家训宣讲活动,旨在将地域人文精粹转化为推进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动能。就活动成效来看,这项活动得到了结对帮扶贫困线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很好地诠释了高校在助推文化扶贫、引领精神脱贫工作中责任和担当。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地方史志部门挖掘、整理本土优秀传统家训家规,汲取精华、吐故纳新,是以家庭建设为载体传播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扶贫、夯实地域文化自信之根基的创新性实践,为党风廉政建设、新民风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生动、感染力强的素材,对同类高校如何参与并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发挥了示范效应。
5.育研——家风家训译注研究,提升学术品味和氛围
服务并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是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安康学院所承担的重要办学使命。在推进学科内涵建设的实践中,陕南民间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安康学院三大特色学科之一。培养安康人文遗产保护传承及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参与主体引领地域优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评估利用、发挥学术文化在安康地方文化研究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发挥平台的互联互通作用打破地方文化研究中的校地壁垒,是安康学院丰富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的学科内涵、提升自身在地方文化建设事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常规路径。建设地域文化,离不开地域人文资源之价值的再生与转化。围绕安康优秀传统家规家训的整理阐发,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确保形成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是安康学院紧密对接地方文化建设发展之现实需求的具体体现,既彰显了助力文化传承这一高校办学职能,也有助于丰富并增强根植于地域文化沃土中的学科特色。今后将在挖掘整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文献资源、完善安康传统家训文化研究体系、构建新家风和新民风联动共进的强效机制方面强化协同研究机制,继续努力为地方新民风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对接地域优秀文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
(本成果荣获2017年省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