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成果

校园文化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成果 > 正文

将慈善的种子播入每位学生的心田——安康学院坚持27载建设“福利院送温暖”校园慈善文化品牌

发布日期:2020-10-28 作者: 来源: 点击: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师生从1989年开始,坚持每周到汉滨区老城办福利院,给这里的孤寡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洗头理发、剪指甲、陪老人聊天、表演文艺节目,开展 “福利院送温暖”(简称“送温暖”)活动,践行和弘扬中华民族“安老抚孤,扶弱济困” 慈善文化,至今已27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年来,安康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目的,以“送温暖”活动为载体,积极发挥慈善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存大爱、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大学生。

一、目标与思路

安康学院“送温暖”慈善活动,一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 “安老抚孤,扶弱济困”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大学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功能;二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开展慈善活动,在校内外广泛传播善的种子,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通过“送温暖”活动,带动校园慈善文化发展,主动在慈善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慈善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实施过程与做法

1989年春,安康师专化学系(化工学院前身)党总支书记考虑到福利院孤寡老人缺少关怀,生活困窘这一现状,倡导全系15名教师对福利院进行定点帮困活动。后来,参与人数逐渐增多,老师和学生们每个周末去福利院为老人们理发、种菜、压面、修理洗衣机、做煤球、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逢年过节还专程送去粮、油、水果等慰问品。进入21世纪,考虑到福利院老人需求的变化,在继续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增加了谈心、文艺表演等内容,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并举,既送温暖又送快乐。近10年,为了使活动常规化,学校把汉滨区老城办福利院确定为 “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基地”。此项活动自1989年开始,至今已经27年!福利院的老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老师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可化工学院这一做法从未中断,风雨无阻且形式越来越丰富,共开展活动800多次,参与“送温暖”的师生8000多人次。“安老抚孤,扶弱济困” 的慈善文化在安康学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送温暖”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慈善文化品牌。

在“送温暖”活动中,安康学院始终重视发挥慈善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功能,主要做法是:

1.精心组织,保障校园慈善文化“实践育人”取得实效

“送温暖”活动能坚持27年每周不间断,关键是因为活动的组织者充分认识到“送温暖”活动在实践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策划和组织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经常作为志愿者和学生一起到福利院为老人们服务,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党总支书记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团总支书记和学生会在具体负责实施过程中,把每一次活动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制定专门的活动方案,保证每期活动环节严谨。活动前给学生讲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活动中要求每位学生认真体验,用真心扶贫济弱,活动结束后召开分享交流会,引导学生总结在道德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收获,思考慈善活动对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意义。

为了加强校园慈善文化的教育作用,安康学院于2010年12月成立慈善协会,党委副书记担任会长,各学院成立工作小组,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学生在感恩回馈、诚信互助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制定了《安康学院受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管理办法》,鼓励院系开展各具特色的慈善志愿活动,发挥慈善活动的教育功能,保证校园慈善文化“实践育人”效果。

2.注重宣传,充分发挥校园慈善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

“送温暖”慈善活动在学校乃至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日报》、安康电视台、《安康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和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多次获得“陕西高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优秀高校社团”、“优秀慈善团队”等荣誉,陕西省教育厅、安康市民政局、安康市残疾人联合会、及安康市慈善协会的领导先后与我院领导进行交流,送来锦旗、匾牌,表达了谢意和鼓励。学校通过大力宣传“送温暖”活动,让参与慈善的师生感受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也在全校营造了鼓励“人人参与慈善”的气氛,使莘莘学子在浓厚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3.打造精品,建设校园慈善文化“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在学生思政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27年的“送温暖”活动中,安康学院注重挖掘活动的思想教育价值,依托“送温暖”活动打造了的一批慈善文化精品项目,如“重阳敬老情意浓,薪火相传爱永恒”、“推进志愿服务、争做文明学生”、“陕西电视台主持人与慈善同行” “慈善志愿者入会宣誓”、“慈善志愿者形象大使选拔”、“与培新小学慈善同行”等。这些校园慈善精品项目,在广大青年学子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共鸣。同时,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报告会、故事会、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微博、打亲情电话、写感恩信、算亲情账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校园慈善文化“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三、取得成效及经验

1.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校园慈善文化深入人心

在“送温暖”活动的感召下,慈善献爱心活动由一个系十几名师生,发展成为安康学院全校师生普遍的行动。政社学院多年来开展了“诚信互助银行”学生互助活动,数统学院到安康市阳光小学开展“春意浓,送温情”志愿帮扶活动,电信学院参加安康市义工联合会承办的“有爱的冬天不会冷,温暖小手”公益活动,外语学院到安康市阳光学校举办 “阳光之行”感恩教育活动,艺术学院开展“感恩存心、感谢有你”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院在安康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爱永恒、送温暖、关心你我他”献爱心活动……慈善文化已经遍及安康学院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促进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青年学子主动投身社会实践、奉献社会蔚然成风

“送温暖”活动是一项慈善实践活动,难能可贵的是这项活动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坚持了27年,不仅自己在实践中得到启示和升华,也带动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如文传学院学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队”,外语学院学生组建了“关注新农村、我们在行动”服务队,经管学院学生成立了“安康城乡发展建设问题调查服务队”,教育学院学生成立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调查实践队”,农生院学生组建了“秦巴山区生物资源考察及标本采集队”、“贫困地区养殖业调查与实践团队”,数统学院学生成立了“农村妇女生活现状调查队”,化工学院学生成立了“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服务队,政社学院学生成立了“关注社会、体验民生”社会实践小组等。每年暑假,这些志愿者服务队的青年学生深入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和生产一线,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立德树人结硕果

安康学院长期把慈善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培养了一大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怀大爱之心,乐于奉献社会的学生。

——抚孤助残,世界屋脊播爱心的优秀援藏志愿者吕涛。吕涛在校期间是化学化工学院的慈善志愿者,多次组织或参加福利院“送温暖”活动,2010年作为全国51名援藏志愿者选派去西藏工作,负责国际盲人组织在西藏的援助项目,被评为优秀援藏志愿者。

——扎根基层,支教边远山区的全东。全东毕业后放弃优越的工作,来到偏僻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县任教,他爱学生像爱亲人,经常为贫困学生买饭、买保险、买资料、买药、买水果、买补品,周末带领学生到农村帮助农民干农活,看望孤寡老人,所带学科成绩连续6年居全县第一,获得“全国十佳班主任”等称号。

——用爱心关注留守儿童的陈显萍。陈显萍毕业后,到广州被一家幼儿园聘任,她的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没人要孩子,薪水不高的她将弃儿照顾了半年,用爱心撑起孩子的蓝天。陈显萍关爱留守儿童、热爱教育的事迹得到学校和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报道了她的事迹。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冯浩杰。安康学院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一女生不慎坠河,冯浩杰同学在他人生命遭遇危险的关键时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不幸牺牲。冯浩杰等人被安康市汉滨区授予 “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陕西省高校开展了向冯浩杰学习的活动。



附件:1.“福利院送温暖”慈善活动部分照片

          2.“福利院送温暖”慈善活动获得荣誉

          3.“福利院送温暖”慈善活动媒体报道

(本成果荣获2016年省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