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4%! 教育迎春——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2-03-12 作者:来源: 来源: 点击:

    简短,却字字深入人心;平实,却处处激荡热情。如沐清风——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教育语句的陈述带给代表委员的是春天的温暖和畅想。

  “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政府作出庄严承诺的决心,体会的是政府回应民声的暖心,感受到的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决心,近20年来4%首次达标

  “4%!”多少双关注的眼睛聚焦了多少年!

  “振奋,眼前一亮。”回想听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4%的表述的那一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委员沉浸在激动之中。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则在“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行字下特意画上重重的标线。“太不容易了,奋斗20年,目标就要实现了,我们看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教育优先发展,投入必须首当其冲。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告诉记者:“这是民生首善之举,要下大力气保证教育投入,对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都要有要求。”

  目前,一些省份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的目标。在安徽这一要求是达到15%,浙江省这个比例在2011年是19.5%2012年将达到21%

  为何按财政支出比例来核算?李和平委员解释道:如果强行按GDP4%来计算,一些欠发达地区已达到4%,但实际教育水平非常低。按财政支出来确定,更有针对性,能保证教育优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表示,宁波市2012年将采取新增地方财政优先安排教育投入、适当调整原有支出经费的分配比例和确保拿出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作为教育投入,三个措施保障完成国家教育投入的目标。

  如果4%能够保持甚至提高,那么10年,20年,我们将会迎来教育的新篇章。

  不过,顾虑也随之而来——“如何切这块蛋糕,并不简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元河委员说。

  暖心,教育经费投向薄弱环节

  “‘4%’怎么用?报告里并没有具体界定,但强调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统筹发展,这些原则在落实时需要把握。同时,对于薄弱学校、中西部地区学校、少数地区、民族地区有倾斜,这都告诉我们:钱应该怎么花。”在谈到投向问题时,李和平委员这样分析。

  “当然花在最需要钱的地方,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职业学校,这些以前欠债很多的地方。”朱清时委员毫不犹豫地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炎委员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充满期待。“建设了一大批公办幼儿园,但是,对其后续运行经费缺乏规划和投入,仍然不能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是否能够有效保障公办幼儿园经费的来源和投入,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尽早规划,未雨绸缪。”

  她补充道,特殊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待遇低、残疾孩子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普特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困难较多、残疾学生毕业后安置难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更多投入。

  实践环节的教育投入、青年老师待遇问题则是王训练委员关心的。“我是搞地质的,一节课,放在野外的费用是校内的4倍到8倍。因为经费问题不断压缩课程,无异于把教学变成了看图识字。另一方面,要改善青年老师待遇,吸引优秀老师长期在教学一线,让一流的人才热心、专注、乐于人才培养。”

  “坦率地讲,‘211’、‘985’工程建设以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得到加强,但从全面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还有许许多多薄弱环节。”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委员说,比如北理工的光电工程专业,在全国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被认为是实力最强的,但有些实验设备还是三四十年前的。

  薄弱地方,就是过去不曾关注甚至忽略的,但总理报告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给人贴心的温暖。有代表表示,“校车安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清单”,说明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信心,关注质量和创新

  从“异地高考”将在山东率先实现,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从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到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人们看到的是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群委员表示,我们要把有创新潜质的人选拔出来,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创新人才培养不止是培养问题,还有选拔问题,目前的选拔标准、评价标准都需改进。

  身兼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之职的钟秉林委员非常欣喜地从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听到“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这让他看到了民办教育的提升之路。

  钟秉林委员认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制约了民办教育质量的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对不同类型的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并加强对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监管,确保其公益性的实现。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委员作为民办教育经营者,在这个问题上与钟秉林委员的观点相近:教育的核心必须是学生,以赚取学费为目的的学校最终会走向失败。民办的大中小学也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这类民办教育应该吸引基金、捐款办学;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培训机构可以是盈利方,这两类民办教育必须分类管理。

  “很长时间以来,一提高等教育,就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一句话变成两句话:‘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为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的细微变化,在李和平委员看来,一目了然。

  学科、专业、资源、师资、人才培养都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来进行设置,对资源进行配置,在分析比较中找到改革方向。李和平委员表示,“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它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适应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他要引领推动,推动社会发展。大学生毕业,不仅要找到岗位,还要能创造岗位,这就是创造型人才。”